《连城璧》[清朝]作者:李渔
1 1
《连城璧》[清朝]作者:李渔_全集在线阅读 李渔
分类:古典小說類 | 收藏:0 | 评论:0 | 更新:2024-05-10 04:23:19 | 人气:0
连城璧、李渔、在线阅读、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名著、中国古典小说百部、中国古典名著100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

免费阅读 加入书架 打赏作者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李渔(1611~约1679),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号湖上笠翁。浙江兰溪人,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在明代考取过秀才,入清后未曾应试做官。出身富有之家,园亭罗绮在本邑号称第一。清兵入浙后,家道衰落,遂移居杭州,又迁南京。从事著述,并开芥子园书铺,刻售图书。又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人府邸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在此期间,与戏曲家吴伟业、尤侗结交。后因担任主演的乔、王二姬相继病亡,本人亦已年老,境况较前困窘,再度迁居杭州,终老死去。李渔在当时很有声名,但毁誉不一。

       平生著作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即《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巧团圆》、《凰求凤》、《意中缘》、《玉搔头》,另有《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醋记》、《补天记》、《双瑞记》等 8种是否出自他的手笔,尚未有定论;小说《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杂著《闲情偶寄》和诗文集《笠翁一家言》等。

      《无声戏》有初集、二集之分,初集收小说十二篇,二集已佚。出版后很受欢迎,李渔友人杜濬加以筛选,编成《无声戏合集》,又称《无声戏合选》,共收作品十二篇,其中七篇选自《无声戏初集》,另五篇当出自《无声戏二集》,并将回目由原来的单句改为对偶的双句。后因张缙彦案而受牵连,《无声戏》被封杀。李渔随即将《无声戏合集》改名为《连城璧》,并将《无声戏初集》中剩下的 [2]  五篇加上新作的一篇作品合为《连城璧外编》,与《连城璧》合称为《连城璧全集》,共收小说十八篇。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连城璧》《十二楼》编入了“十大古典白话短篇小说”丛书系列,所以市面上应该不难找到。《连城璧》计有12卷,又有《连城璧外编》6卷,每卷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作品评价

       李渔的戏曲创作数量虽多,但大都为滑稽剧和风情剧,且多情趣低下,甚至流于猥亵之病。就思想内容言,《十种曲》中只有《比目鱼》和《蜃中楼》较为可取。前者写谭楚玉和刘藐姑的爱情故事,刻画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后者把柳毅传书和张羽煮海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歌颂了男女主角为了维护爱情的反抗精神和行为。但自清代以来,通常认为《风筝误》是李渔的代表作,此剧写韩世勋与詹淑娟婚姻故事,情节曲折,误会丛生。论者认为它关目布置很工,宾白言谈得当,曲词本色平易,但也批评它有堕入恶趣的严重缺点。

       李渔的小说虽大都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但亦多格调低下,思想陈腐之病。所写内容以男女婚姻为主,情节比较曲折。

       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却取得杰出成就。《闲情偶寄》之《词曲部》、《演习部》实为戏曲理论专著,后人录出单印,名《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词曲部》论戏曲创作,含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项;《演习部》论戏曲表演。李渔在编剧技巧方面作了系统、丰富而精到的论述。他十分重视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的特征,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要求编剧之时,“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他充分认识到戏剧结构在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声称“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并就结构问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具体方法。他强调宾白的个性化,即所谓“语求肖似”,“欲代此一人立言,先以代此一人立心”,“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又提出戏曲之格局要求“小收煞”处,须“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最后的“大收煞”既要使重要角色“大团圆”,又要注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拉成一处”,诸如此类,都堪称卓见。

       李渔的戏曲理论亦有糟粕,如强调维系封建教化、“务存忠厚之心”、点缀“太平”景象等等。但就对编剧技巧的探索而言,则在继承王骥德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经验,把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品影响

        李渔的作品很早就传到海外,现已有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的译本。海外对李渔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据日本长崎港江户时代的《商舶载来书目》记录,在李渔去世不久后的元禄年间(1688-1703年)从清国舶来《连城璧》,“全集十二回,《外编》六卷”,并附小字注谓:“右小说正集十二回,外编六卷”。

        1931年,孙楷第赴日本东京访书,见到日本尊经阁藏有清初精刊的《无声戏》十二回本,与中国所有《无声戏合集》的标目联对,次第皆异,极为珍贵。同年,孙归国时取道大连,在大连图书馆又见到日本人的古抄本《连城璧》,其正集与外编共收十六个故事,为目前存世最全的。日本人以手抄流传,可见其喜爱程度。在日时,孙还和神喜一郎、长泽规矩也两位日本教授在前田侯尊经阁中发现了中国的康熙间刊印、伪斋主人作序的李渔的小说集《无声戏》(即《连城璧》)。

由于李渔杰出的文学和艺术成就,也由于众多专家学者的推崇、译介与批评,李渔及其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网友评论